1977高考报考知青_1977年知青高考
1977高考报考知青_1977年知青高考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1977高考报考知青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1977高考报考知青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文章目录列表:
1.1977年我的“ 次”高考
2.197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 高考女状元,后来呢?
3.**高考1977观后感
4.1977年高考后 个女状元,语文仅差1分满分,现在她过得如何?
5.77年高考第1位女状元:作文登上《人民日报》,如今怎样?
1977年我的“ 次”高考
高考读大学,对于现在高中毕业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1966年至1976年十年期间的高中生,都要去广阔天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76年,我高中一毕业,就下乡当了一名知青,梦想着好好劳动锻炼,争取满两年后,贫下中农推荐我去上大学。但我打着赤脚连田埂都走不稳,干什么农活都是最后一名,经常被贫下中农“教育”得哭,一想起要靠他们推荐上大学,就陷于绝望之中。
77年10月,传来了“恢复高考”爆炸性的好消息,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焦急。回想我小学中学十年,语文连汉语拼音都没有学过,更别说文言文了。物理化学叫工基,生物叫农基,只有数学还叫数学。经常停课闹“革命”,上课基本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们在下面吵,考试也开卷,有同学干脆懒得抄,试卷一发写了名字就交卷,当时校园里流行的是“英雄交白卷,好汉打零分”。
我喜欢文科,但父母认为理科容易找工作,让我报考理科,高中两年除了学工就是学农,数理化复习简直是从头学,好在我父母是中学老师,临考只有两个月时间,找老师给我“填鸭”式地补习,读大学是我的梦想,我也拼了。
12月18日,我和知青点的小伙伴们走了十几里地,去公社学校赶考。语文的 道题汉语拼音:WO MEN DE MU DI YI DING YAO DA DAO。“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连猜带蒙拼出来了,好高兴。接下来 作文:心里有话向党说。作文是我强项,我写得热血沸腾,自我感觉良好。可再接下来的数理化考试,题目倒是全做了,但对错心里完全没底。考完后我们一路欢歌,路过一片辣椒地,我们“偷”摘了很多辣椒,回到了知青点。
没接到上线通知,我窝在乡下不敢回家。那一天,下着鹅毛大雪,妈妈推开了知青点的大门,“女儿你上线了!”,那一刻,我百感交集,哭了。
填报志愿时,三个志愿,父母都让我学医,我背着他们一顿瞎填。有个叔叔在某医学院负责招生,如果我顺从了父母的意愿,读某医学院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年有个最神秘而有权力的地方就是招生办了,各个高校都集中在那里录取,那里决定着百万考生的命运。当年没有电脑,靠人工检索。他去了几个高校的招生办,在那堆积如山的纸质档案袋找了好久,没有找到我的档案,就这样我错过了大学录取。
我们这批错过大学录取的考生成了中专的“抢手货”,专业可以任选,我一心想“逃离”乡下,再说当年的中专在校生可以报考大学,我选择了省交通学校“热门”的机械专业。命运有时会捉弄人,第二年该校就改为“长沙交通学院”,第二年中专生就不准报考大学,我是大学校园里的一名中专生。
1977年,全国累计了十年的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了27.8万人,录取率不到5%,我们毕业后都是 干部,包分配。我们知青点是教育系统的子弟,20个人,大中专一起考走了13个,人去楼空,剩下的伙伴们一年后招工陆续回到了城里。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改变了,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但回看我的人生轨迹,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路桥公司,我完全不会“机械”,也不喜欢穷乡僻壤的工作环境,于是我自学大学英语,去应聘了中学教师,首先圆了我的“教师梦”。干了十年老师,改革开放了,我不甘寂寞,我把自己“铁饭碗”砸了,最终成了一名成功的“个体户”。今天的结果不能说是干得最好的,但是是自己选择的,应该是最适合的,干得最开心的。
77年高考 决定了的是我和我先生的缘分,我们是同学,我们有一个很争气的儿子和幸福的家庭。他们是 上 的。
又逢一年高考季,我想对考生和家长说,轻松应考,无论高考成绩如何,都不是最终结果,条条道路通罗马,天道酬勤,心中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197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 高考女状元,后来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点狭隘,但却真真实实地反映出了社会风气整体向学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古有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终于清朝末年,盛行了1300余年。
1905年,这种绵延了千年之久的人才选拔制度被彻底废除,从那以后,中国现代教育的帷幕徐徐开启,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在中华大地的根植与传播。在特殊时期过后,1977年, 宣布恢复高考制度。
下乡知青刘学红紧紧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契机,怀抱着对知识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成功地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的一户普通市民家庭迎来了一个女婴的诞生,按照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风潮,父母给孩子取名为刘学红。
中学毕业那一年,刘学红响应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到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第四大队的林业队插队。她被安排进了插秧队,跟着当地老乡干着插秧和挖树苗等农活儿。
临下乡时,刘学红的包袱里除了一些换洗衣物之外,还有几本青年自学丛书,热爱学习知识的她无论何时都不愿放弃学习。
那时候的她想:只要身边有书相伴,思想便会有所寄托,下乡的日子也就不会那么空虚无聊。
其实在中学读书期间,好学的刘学红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满腹才学的她因为无力改变的社会大环境,只得在心中深埋了那个“高考梦”。
那时候的刘学红,每天干着无惊无喜的农活儿,心中满是茫然。她曾认为自己将来能获得的最好的职业身份也就是售货员,要不然就是终日与锄头为伴在农村待上一辈子。
然而在与其他知青闲聊的时候,她得知如果个人表现好、工分积累得高,就能评上先进,就有机会读大学!
听闻这条消息的刘学红就暗暗铆劲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尽管她积累的工分远超旁人,却还是无缘那 的上大学的机会。
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刘学红却意外迎来了一个新转机。
1977年夏天,正在田里挥汗如雨的刘学红听见广播中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 决定自当年起恢复高考制度!
经人打听,刘学红得知这 年高考定在当年的12月份,她赶忙联系了队里其他几名有志高考的知青,交上了报名费。之后,刘学红便斗志昂扬地重拾书本,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而备战复习。
白天,刘学红努力干好自己分内的活儿计,夜晚,在如豆的灯光下,刘学红翻开旧书本一头扎进去汲取知识,如饥似渴。
等距离考试还有两周之时,刘学红和其他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一起请假回家备考。回到北京的家中后,父母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不仅极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辗转为女儿借来了一份十年前的高考原题试卷。
刘学红惜时如金,没日没夜地学习,她全力以赴就是为了如愿考上大学,想要通过知识来彻底改变命运。
虽然知青们都在全力备考,可这一届考生的心底却最为忐忑。没有老师提供考前辅导和指引,各门学科缺乏系统的复习资料,绝大多数人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书本纸笔了。
而百废待兴的 正是渴求人才之时,知青们也对这重新恢复的 年高考充满了期待。
一时间,祖国南北千千万万个像刘学红这样的有志青年都抓紧时间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赶,打算在这决定人生的考场上成功扭转命运的舵盘。
高考如期而至,刘学红带着笔和准考证就奔向了高考考场。
当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也许这个标题对于别人来说比较难,可对于在乡下插队、干了近2年农活儿的刘学红来说可是深感得心应手。
她回想起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挥笔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2000多字的作文,倾注了自己往日的真情实感,刘学红那灵动的思维和满腹的才学也在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考试结束后,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回到家里的刘学红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等 试成绩。那段时间里,她也曾想过最坏的结果,可报纸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却打破了看似平静的等待。
原来,爱读报纸的父亲有一天给刘学红读了一篇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这让刘学红又惊又喜——那不正是自己在高考试卷上写下的作文吗!
因为是重新恢复的 年高考,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注,于是人民日报就从高考作文中甄选了3篇最 的作文刊登出来。
其中的一篇正是刘学红所写。3周之后,刘学红顺利地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系所录取,她在万分惊喜之中曾多次表示“感谢高考!”
虽然当时的高考分数并不对外公布,而后来在查阅档案时人们才发现,刘学红是以作文99分(当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面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位列北京市文科 名而被北大录取的。
也就是说刘学红是1977年北京市高考 女状元。她的姓名也随着人民日报刊登的那篇文章而蜚声全国!
在大学期间,刘学红一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把每一门功课都学的扎扎实实,成绩也非常 。
那时候 非常需要人才,大学毕业生都是由 来负责分配工作的,刘学红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报,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
从一开始做一名普通的新闻记者,到后来担任主编,刘学红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默默耕耘在新闻战线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到中年的刘学红敏锐地意识到势头发展迅猛的互联网空间将大有可为。2000年,她参与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 。
为了办好这个网站,她多方参与社会调研以确定市场需求和群体关注焦点,还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网站建设理念。
她主张以帮助青年人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求职创业信息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既紧跟时代脉搏,又符合时下青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媒体。
在刘学红的奔走和努力下,中青 很快就成长为中国最大、最 的集新闻发布和青年求职创业服务于一身的多元化网站。
几年后,工作业绩 的刘学红就身兼二职,既担任中青 网站的总经理又担任创业研究中心的主任。
成功的背后总是少不了诸多的汗水和付出,刘学红能凭借理想和热爱,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人生的 ,那次改变命运的高考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高考尚存争议,说它让中国的学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也好,说它制约了教育的多样化也罢,我们只能说目前中国还没能找到比高考更为公平公正的教育选拔方式。
刘学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是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你心中有梦,就应当通过不断努力而积蓄力量,当机会来临之时方可奋力一搏,顺势登上人生的 ,成功实现个人之理想!
**高考1977观后感
3月30日晚,我在图文400报告厅观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颇深。我觉得,不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现在的我们看了此片都会被深深震撼,任何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的生活而奋斗过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影片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尽管过去了30年,世事变迁,不过,作为和他们一样奋斗过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的他们为了高考所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算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吧。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没有年代差异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们也处在那种环境下,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很自然地做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一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跨入大学之门,开始大学人生?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代中医更没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照样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学习书本的知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 的、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人云亦云的记忆能力。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 名,也 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但是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着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边;觉得昨夜睡得还不过瘾趴在桌子上“补觉”,或是压根儿忘了还有上课这回事儿,在床上继续和枕头“亲热”;下课了作业相互拷贝解决,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脚踩上去感觉犹如太空漫步,一进门异味扑鼻;煲电话粥,每月比谁的通话清单更长;晚上业余时间与电脑为伴,或“魔兽 ”,或“梦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灯时间还要靠着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再撑上两三个小时——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进了考场还夹带着小纸条,或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确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上大学”三个字的内在含义——为了将来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更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这样颓废,那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金钱,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 的资源,更是浪费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我也想奉劝这些人能够浪子回头,别和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哪怕是上帝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吧。
这就是我看《高考1977》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波折、人物形象鲜明、线索主次分明、表现手法新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从一些小人物身上着手,反映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部不错的弘扬主旋律的励志影片,我觉得若它能走进中学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977年高考后 个女状元,语文仅差1分满分,现在她过得如何?
自从古代科举制的发明,后面演变成现在的高考,可以说选举制度给很多身份低微但是又非常有才华的人带来无数次的机会。当然,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状元,女性跟男性相比较下来,似乎数量总不是很多,不过也有非常出色的人物,我们今天就要介绍一位。她是1977年高考的 个女状元,当时只是因为语文差了一分而已,不然就直接满分,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这位女状元就叫做刘学红,虽然家庭普通,但是刘学红从小就表现出热爱学习的精神,父母对她的期盼也很大,但因为当时社会的原因,导致高中毕业之后刘学红就被当成知青,安排下乡了。而在农村工作的这两年时间里,刘学红不仅没有学到什么,甚至以前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都差不多忘记了。因此对于自己的工作刘学红很不满意,也不甘心于现状,对于未来也感觉到很迷茫。在空闲的时候,刘学红就经常喜欢问工友们未来有什么打算,虽然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至少刘学红可以安静下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让刘学红感到振奋的消息到了,那就是高考恢复。刘学红重新振作起来,跟朋友们交了报名费之后,重新开始学习起来。因为对未来有了希望之后,刘学红之后干活都非常的有活力,到了晚上的时候,更是在刻苦努力的学习。
由于高考刚恢复, 需要人才,而人才正好也需要机会,所以这次高考非常重要。并且因为之前高考断掉太久的原因,所以学生们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考试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常识题,跟现在的高考难度比起来,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但就算是这样,当年报考的五六百万人当中,被录取的还不到40万人。
虽然刘学红也知道自己能够成功被录取的几率很低,但她还是想要尝试一下。在高考结束之后,刘学红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够考多少分,不过对于自己,刘学红还是很有信心的。时间没过去多久,刘学红就知道自己被北京大学成功录取的消息了,这让她感觉到十分的开心。在后来的采访中,刘学红也表示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虽然成绩是不公开的,但是后面查资料的时候,刘学红还是发现了自己当时只要多一分的话,那么她的语文就是满分了。
刘学红就读的是新闻学专业,毕业之后从一个小记者做起,后面通过自己的奋斗,成功的进入管理层。在2007年的时候,刘学红把自己十分珍惜的准考证捐给了 博物馆。直到这个时候,关于刘学红的故事才被世人所得知。1977年高考后 个女状元,语文仅差1分满分,现在她过得如何?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当年英姿飒爽的刘学红也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纪。现在刘学红的生活非常幸福,说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刘学红说自己是非常好运的,居然能够赶上高考恢复,并且取得 名的成绩。
77年高考第1位女状元:作文登上《人民日报》,如今怎样?
寒窗苦读十二年,只为考出一个好成绩。个中辛酸,经历过的人都懂。前几年,曾有考生抨击高考制度。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高考是改变他们命运的 道路。77年的 位女状元刘学红,就因高考改变了一生!
1977年高考第1位女状元
1975年,刘学红从中学毕业。第二年响应 号召,到密云县高岭乡插队,做了一名普通的女知青。下乡的日子漫长且枯燥,刘学红也不断盘问着自己的内心。
“现在的一切,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时间辗转流逝,1977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了出来:全国恢复高考!当刘学红听到后,兴奋得难以自制。
她知道,高考将是 能改变她命运的办法。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早在中学期间,刘学红的成绩就出类拔萃。下乡这几年,她也没有忘记学习。
因此,比起很多同龄人,刘学红的基础还是很牢固的。自从知道可以参加高考后,刘学红白天干活赚工分,晚上回去就废寝忘食地学习。所幸,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这半个月的复习时间里,刘学红的成绩越来越好。到了参加高考的那天,天降大雪,刘学红的心却是炙热的。她和万千学子进入考场,在试卷上挥洒汗水。
在那一年的高考作文中,刘学红写了一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将下乡一年来的辛酸苦辣,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退出考场后,刘学红感到如释重负。
高考结束不久,刘学红回到家里,看到父亲正在看报纸。结果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作文,竟然登上了《人民日报》。她心里猜到,上大学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结果高考成绩出来后,刘学红的语文距离满分, 1分之差。她不仅考上了北京大学,还成为了恢复高考以来, 位女状元。
43年过去了,她现在过得怎样?
1978年3月,刘学红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进入大学校园后,她的梦想得以一步步实现。
1982年,刘学红从北大毕业,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在之后的几年里,她担任了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等要职。
后来因为工作 ,刘学红又成为了中青 总经理,一直做了几十年。43年过去了,刘学红早已退休,享受晚年的生活。
前些年有记者采访她,面对普罗大众,她曾直言:“感谢高考”。如果没有高考,也许刘学红这一辈子,都要扎根农村,自然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高考的确是无数寒门学子的跳板。刘学红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了人生的华丽逆袭。在现在这个时代,千万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刘学红的例子告诉我们,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祝 学子高考顺利。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1977高考报考知青”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