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联考:教育改革的方向还是生源争夺的手段?
随着教育部直属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日益增多,一些有趣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比如,去年11月底,一位北京的教育记者想要采访几所高校的招生办主任,却发现他们都在广西南宁“开会”,而且不愿透露会议内容。原来,这是教育部直属约90所高校关于招生工作的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自主选拔的工作办法》的初稿,并讨论了不同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应当错开时间的问题。据悉,目前已经有三个自主招生联盟成立,分别是“北约”、“华约”和“清华大学联盟”,涵盖了中国最优秀的三十余所高校。这种“集团对抗”的模式是否代表了未来趋势?其他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否应该加入或者另立联盟?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自主招生联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更加符合高校特色和需求的优秀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例如,《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盟内”招生办主任,他们对联考制度持负面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垄断生源”的做法,给高校带来了很大压力。另外,一些数据显示,目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大多来自大城市的重点中学,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这也引发了公平性的质疑。一位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的高三教师陈驹说:“我们农村和县城的孩子越来越吃亏,这种考试我们更比不过城里环境好、条件好的孩子。”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高校也在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例如,清华大学联盟今年推出了IPV6远程面试,让距离学校1000公里以上的地区考生不再需要到北京来。同时,清华大学还专门推出“B计划”,专门针对长期生活在欠发达地区、各方面素质又很优秀的考生进行自主招生优惠。“这些孩子‘给点阳光就灿烂’,当你把教育资源补齐的时候他的表现会非常好,”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说,“这种叫好又叫座的事情为什么不干?”在高校联考的争论声中,也有学者一直在呼吁不要过分关注招生,而忽略了教育改革本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前北大附中校长康健说,“那就是只顾收获,不顾耕作。希望中国社会不会变成‘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