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选择到职业院校“回炉”?教育与就业的错位引发思考
在社会上打拼了几年后,24岁的王磊决定重新回到学校深造。但他并没有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而是报了一所职业技校学汽修。他说,他想学到一门技术,回老家开家汽车美容店。王磊是安徽一所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的“回炉”之路并不孤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职业院校“回炉”求学,有些甚至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错位?
林显峰是万通汽车专修学院年龄最大的学生之一,他27岁。2012年从一所高校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在武汉和江苏做过机械制图和模具设计。今年3月份,他和表弟一起来到合肥,报了汽车钣金喷漆、汽车美容两个专业。“我眼睛高度近视,之前两份工作都得对着电脑加班,眼睛受不了,就想转行做汽修。”林显峰说。
在万通汽车专修学院,像林显峰这样“回炉”的大学生并不少见。据该学院院长助理王国福介绍,从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到学校来学习的大学毕业生超过13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有近30人,并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在其他省份,如山东、湖北、湖南、重庆等地,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少职业学院甚至专门开设“大学生班”,进行专门培养。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到职业院校“回炉”呢?王国福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而职业院校承诺包教包会、安排工作;二是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或者没有掌握实用技能,在职场上竞争力不强。他说,“本科生满街跑,技术工无处找”,这就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的一个体现。
对于这种错位现象,教育专家表示应该引起重视。若是通用类高校,学生毕业后学技能没有问题,但如果高校本身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其毕业生再去职业院校“回炉”,就存在问题了。这说明高等教育的定位、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